前兩天,國內(nèi)某周刊刊出了一篇有關當下全國高?!八n”的采訪報道。在文章最后提及如何解決“水課”問題時,作者寫道:“大學生們至少站在自己的視角,找到了辦法:能水就水吧,實在不行,還有視頻大學。”
作為在大學從教有年的教師,看到這樣的“結語”,筆者頗有些“悲夫”的感覺。
雖然在筆者看來,該篇報道有些以偏概全,也有人為放大個別現(xiàn)象之嫌,但任何的“揭短”,只要不是無中生有,都能部分地反映現(xiàn)狀,“水課”現(xiàn)象的確是大學課堂教學不能不面對的問題。
眾所周知,“水課”現(xiàn)象的持續(xù)擴大與當下大學“重科研、輕教學”的現(xiàn)狀有關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有關部門一直在努力提升教學工作的地位,推進教學改革,但為何總是“雷聲大”而效果不明顯?
應該看到,在大學中,“科研”與“教學”不是對立,而是相互依從、相互促進的關系。好的科研可以將教學內(nèi)容延伸至科學研究的前沿,好的教學不僅可以反哺教師自身的科研,也可以將學生托舉到相當?shù)母叨?。而“重科研、輕教學”則打破了這個原本符合大學教育原則的平衡。
大學從業(yè)者不難從經(jīng)費投入的多寡發(fā)現(xiàn)“科研”與“教學”權重上的差異,也總是期待二者間的同等待遇。近年來,有關“抓教學”的政策也基本是這個思路,諸如設置教學改革項目、設立教學獎、打造“金課”之類,其經(jīng)費投入不可謂不大,但依舊沒有遏止課堂教學水平下滑的趨勢。
由此看來,經(jīng)費固然是多多益善,但并非投入多就一定能夠見效。關鍵是怎么投,以及投向誰。
長期的“重科研”讓管理者形成了用公司化的科研管理模式管理教學的習慣。這種模式就是注重量化的“結果導向”,并且始終處于“投入—產(chǎn)出”的循環(huán)中。教學改革項目、教學獎和“金課”等無一例外,都是這一管理模式下的產(chǎn)物。
“教學改革項目”是直接模仿“科研項目”而出現(xiàn)的。它一般是由校、院或系領導牽頭,承擔具體工作的則是幾位青年教師。由于注重“投入產(chǎn)出比”,教改項目大多要在一兩年內(nèi)完成,而相關的效應又不可能在短期內(nèi)呈現(xiàn),故而結項的形式只能是文本,至于具體落實以及落實的效果,則不在審核之列。因此,像所有科研項目一樣,只要申請到相關項目,并且按時提供文本即可,與“教學”質(zhì)量的實際提高并無多大關聯(lián)。
教學獎也是這樣。評上獎就算“成功”,至于怎么評上、評語是什么很少公布,也難以作為參考。所以,流程走完一般就結束了。
教學獎的另一種形式就是舉辦各級、各類的教學競賽。但這一傳統(tǒng)形式之所以無法真正提高教學水平,是因為教學本就沒有一個絕對標準。教學是一個過程,競賽展示的是一個片斷,用一個片斷評判一個過程,這本身就缺乏合理性和說服力,很難讓一線教師信服。而教學的過程除了講課以外,還有師生的交往、溝通和輔導等,這一系列行為都不是一個片斷能夠反映出來的。
打造“金課”的目的是淘汰“水課”,其良苦用心毋庸置疑。但首先應該明確什么算是“金課”,是講授方式受學生歡迎的課,還是講授內(nèi)容極有深度的課?在當下的大學中,受學生歡迎的課不一定是有深度的課,而有深度的課不一定受學生歡迎。從以往經(jīng)驗看,“金課”一旦成為管理者的政績、學校的榮譽或者校際間競爭的一部分,其“包裝”成分就明顯大于內(nèi)容。
以科研管理的方式管理教學,看似是在用標準化的客觀評價防止主觀評價帶來的偏差,但從本質(zhì)上說,教學及其評價恰恰是充滿主觀性的。在大學里,沒有哪位老師會覺得自己的課講得差就是一個證明。
現(xiàn)在的問題是——無論教學改革項目、教學評獎,還是打造“金課”,都是有頭銜、有“帽子”或者“雙肩挑”的少數(shù)人得益,多數(shù)一線教師成為“看客”。但一線教師卻是大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力量,是課堂秩序真正的維護者和保障教學質(zhì)量的主導者。
“主力”坐在替補席,“工作人員”和“替補”悉數(shù)登場,無論比賽的結果如何,都不會是球隊真實水平的反映。一線教師成為“看客”也意味著教改即便有效,也與平時的教學無關。
課堂的“主力”失去了主力位置,卻實際承擔著“主力”才能承擔的教學任務。這個反差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改措施在設計上的不完善,以致與實際脫節(jié)。
“教學成果材料”和“成果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”是抽象的,與具體的課堂教學沒有太多關聯(lián),充其量算是教學的“周邊”。紙面上的轟轟烈烈只是教學的“周邊繁榮”。它貌似是教學的一部分,實則離大學的核心——課堂教學很遠,更不可能阻止“水課”的蔓延。
《中國科學報》(2025-06-17 第3版 大學觀察)本文鏈接:http://m.enbeike.cn/news-8-5401-0.html大學“抓教學”不應走向“周邊繁榮”
聲明:本網(wǎng)頁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