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9日的廣州,暑氣未消,大佛寺門前的樹蔭下,一場特殊的診療正在靜靜發(fā)生。山東第一醫(yī)科大學附屬省立醫(yī)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醫(yī)師、博士生導師徐潮教授,剛剛結束在第九屆瓷娃娃病友大會的授課,便冒著酷暑趕到百里之外的大佛寺,等候在這里——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疑似低血磷性佝僂病患兒,展開一場跨越千里的免費診療。
故事的起點,藏著一位父親的焦灼。廣州這位患兒的父親,在網上遍尋名醫(yī)時,目光一次次停留在徐潮教授的名字上。作為國內低血磷性佝僂病診療領域的權威,徐教授深耕內分泌代謝性罕見病多年,其精準的診斷思路和獨特的治療方案,讓許多輾轉求醫(yī)的家庭看到希望。這位父親早已訂好前往山東的機票,只盼能親手將孩子的病歷交到徐教授手中。
命運的善意,總在不經意間鋪就通途。當這位父親通過醫(yī)院官方渠道聯系咨詢時,徐教授告訴他:“這周末我將赴廣州參會授課,既然我要去廣州,就不用你們跑一趟了。”電話里,徐教授的聲音溫和卻堅定,一句“到時候我給孩子免費看看”,瞬間卸下了壓在父親心頭的千斤重擔。對徐教授而言,患者的需求從無地域之分,出診的半徑,永遠跟著病情走。
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光影,徐教授接過厚厚的病歷,蹲下身仔細觀察孩子的體態(tài),指尖輕觸檢查骨骼發(fā)育情況。沒有診室的白墻,沒有復雜的儀器,他憑借數十年積累的臨床經驗,結合孩子的癥狀、化驗結果和生長曲線,一步步抽絲剝繭。“低血磷性佝僂病的關鍵在精準補磷與調節(jié)活性維生素D用量,但每個孩子的吸收閾值不同,方案必須個體化。”他邊說邊在筆記本上寫下用藥劑量、監(jiān)測頻率,甚至細化到飲食中磷元素的攝入建議,字里行間都是對細節(jié)的極致追求——這正是他診療方法的獨特之處:既扎根循證醫(yī)學的嚴謹,又飽含對個體差異的深刻洞察。
“您看這樣調理,孩子的骨骼發(fā)育能逐步改善……”徐教授將一份詳盡的治療方案交到父親手中,并聯系廣州市婦女兒童醫(yī)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張文教授為患者做進一步檢查和隨訪,并承諾后期可以會同張教授一起線上為其調整方案,讓患者今后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規(guī)范診治?;颊吒赣H再也忍不住眼眶的濕熱。滾燙的淚水砸在病歷本上,混著激動與感激:“我們跑了那么多地方,今天終于看到亮了!徐教授,您真是我們家的恩人!”
這一幕,沒有轟轟烈烈的儀式,卻藏著醫(yī)者仁心最動人的模樣。對徐潮教授而言,這不過是從會場到患者身邊的“額外出診”,是醫(yī)生職責里最尋常的一部分。但對那個等待希望的家庭來說,這是跨越千里的溫暖,是絕境中的光亮。
在罕見病診療的漫漫長路上,像徐潮教授這樣的醫(yī)者,正用專業(yè)筑牢防線,用善意點亮希望。他們的腳步,永遠朝著患者的方向;他們的大愛,早已超越了診室的邊界。徐潮教授用行動詮釋著:真正的“泰山學者”,不僅有攀登學術高峰的執(zhí)著,更有俯身為患者遮風擋雨的溫情。這份盡職盡責的堅守,這份大愛無疆的擔當,正是醫(yī)療行業(yè)最珍貴的底色,也是社會暖流中最堅實的力量。
當徐教授轉身趕回會場,他的背影被陽光拉得很長。那背影里,裝著一位醫(yī)者對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畢生踐行,更裝著無數患者對“有時,去治愈;常常,去幫助;總是,去安慰”的全部期待。
本文鏈接:http://m.enbeike.cn/news-7-18435-0.html《大佛寺前的特殊診療:一位內分泌專家與罕見病患兒的千里之約》
聲明: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