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曉蘇 2025年7月7日
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時期,輿論對房地產業(yè)的污名化達到極致,形成了一套極具破壞力的社會敘事體系。這種污名化不僅加劇了市場恐慌,更直接扭曲了政策走向。以下是基于史料和輿論研究的深度分析。
一、輿論污名化的核心表述與來源
1、日本輿論把房地產業(yè)說成是“經濟毒瘤”與“社會癌細胞”。在樓市泡沫破裂后,日本媒體將房地產業(yè)描述為“吞噬實體經濟的癌變組織”。主流報刊如《朝日新聞》則帶頭批判房地產“抽干了制造業(yè)的血液”,將“產業(yè)空心化”歸咎于房地產。社會活動家甚至發(fā)起“反不動產運動”,稱炒房者為“國賊”,要求政府對持有空置房屋者征收“懲罰性重稅”。
2、輿論對購房者也極盡污名化,稱這些人是“投機蝗蟲”。對高杠桿炒房客,媒體稱其為“啃食社會根基”;稱普通購房者為 “愚昧接盤俠”,指責他們“被貪婪蒙蔽雙眼”,活該承受損失。這些二元對立標簽徹底否定了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,使政策救助樓市失去了民意基礎。
3、 “負動產”概念的發(fā)明與普及。NHK紀錄片《負動產時代》記錄了大量“鬼屋”案例,讓持有房產從資產變成負債的觀念深入人心。民間流行“繼承房產等于繼承債務”的說法。2018年國土交通省調查顯示,51.4%的遺產繼承者認為房產是“沉重負擔”。1992年《東洋經濟》雜志以封面標題《土地神話的終結》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,“土地神話已死”引來集體幻滅,此前被奉為圭臬的“土地永不貶值”信仰徹底崩塌。民間隨之流傳“不動產即不動慘”(諧音“慘”字)的自嘲口號。東京居民中盛傳“三個榻榻米換不來一碗蕎麥面”的說法,諷刺房產價值不如一頓飯。
二、污名化輿論扭曲了政府政策
1、污名化阻礙了政府救市。輿論極端化使政府陷入“行動悖論”,政策理性全面癱瘓。救市被罵“縱容投機”,社會普遍認為“救樓市=救投機客”,導致橋本內閣1996年購房減稅計劃被輿論罵停;不救市被批“放任危機”,如1997年山一證券倒閉事件。結果導致1991-2001年日本推出10輪財政刺激(總規(guī)模150萬億日元),但資金誤配至無效基建,政府債務率從68%飆升至200%。學者北村行伸指出,民眾對“用稅金救炒房客”的憤怒,使政府錯失對樓市的黃金救援期。
2、助推政府逆向增稅。在房價自由落體階段,政府本應減稅救助企業(yè)與民眾,卻畏于輿論壓力,反而加征了0.3%地價稅。大藏省官員受到要求對持有空置房屋者征收“懲罰性重稅”的輿論影響,認為“征稅可懲罰投機殘余勢力”。結果政策加劇了房屋拋售潮,嚴重影響到居民預期。
3、“法拍房”被污名放大制造恐慌。媒體將法拍房稱為“經濟尸體”,其低價成交被渲染為“真實價值的暴露”。實際上這些法拍交易僅占市場10%-15%,卻成為房屋定價的新錨點,形成“邊際定價”螺旋,壓迫日本房價不斷走低,每次低價成交都強化看跌預期,讓買家加重持幣觀望情緒。
三、媒體在污名化中的推波助瀾
在房地產泡沫期,媒體渲染“日本第一”,吹捧三菱收購洛克菲勒中心是“民族勝利”;在樓市低迷破裂期,媒體都轉向極端批判?!吨芸F代》發(fā)布《地產吸血鬼列傳》專欄,起底房企老板的私生活。輿論對數據進行操縱,選擇性報道跌幅最大案例,包括驚呼東京某豪宅暴跌90%,加大了社會上的恐慌情緒。
特別是日本媒體推出一種“地產崩潰后資金流向制造業(yè)是好事”的說法,雖然背離實際,卻能迎合一些人的心理需要。1992年《讀賣新聞》社論提出著名的“鯨落理論”,稱“房地產泡沫如病入膏肓的巨鯨,沉沒才能滋養(yǎng)實業(yè)之海”?,F實情況卻完全不同,“一鯨落、萬物生”的輿論幻想徹底破滅,讓日本經濟轉型機遇錯失,日本制造業(yè)投資反而萎縮了28%,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停滯了10年之久。真正受益的是黑石等外資,低價抄底日本核心資產。所謂“失去的二十年”,本質上是政策被媒體與輿論綁架的二十年。
輿論極端化留下深刻的教訓。日本政府因懼怕“救助投機客”罵名,延誤了7年才系統(tǒng)性救市。污名敘事掩蓋了政策失誤是經濟下滑的主因,日本樓市低迷本來是“連續(xù)加息+稅收疊加”的政策合成謬誤造成的,卻被簡化為“泡沫必然破裂”,用一般規(guī)律掩蓋政策失誤;其中尤其是“鯨落”幻想,暴露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(qū),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并非是對立產業(yè),產業(yè)鏈斷裂導致日本相關產業(yè)連帶崩塌。
污名化房地產讓日本付出慘痛歷史代價,也是對國際上理性人士的警示。下表是對污名化輿論與社會代價的分析:
四、日本教訓:謹防污名化誤導民眾情緒與政策
日本房地產污名化本質是社會憤怒的情緒宣泄,卻同時成為誤導政策的毒藥。日本“失去的二十年”提醒我們,危機時刻最珍貴的不是民意的宣泄,而是冷靜的修復。
當前中國的情況與日本房地產低迷初期很相近,需要警惕同類的敘事陷阱。要拒絕道德綁架政策,維護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,避免“妖魔化”全部開發(fā)企業(yè)與購房者;要破解“鯨落”迷思,房地產是內需的最大訂單,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如骨骼與肌肉,斷骨則無法生肌;還要引導理性預期,媒體應避免渲染“暴漲/崩盤”等極端敘事,重建市場穩(wěn)態(tài)認知。
歷史證明,當輿論場只剩下“惡魔化”與“神圣化”兩種聲音時,最易埋葬政策理性。房地產陷入低迷后,需要的不是對房地產的集體詛咒,而是對金融政策、稅收制度、產業(yè)結構的系統(tǒng)反思。要持續(xù)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(wěn),穩(wěn)房價、穩(wěn)預期,加快建立房地產發(fā)展新模式。這些才是我們目前真正要做的工作,也應成為媒體傳播與輿論方向的主流。
本文鏈接:http://m.enbeike.cn/news-14-11082-0.html孟曉蘇:汲取日本輿論對房地產污名化的慘痛教訓
聲明: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