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夢琪(舞評人)
2024年7月,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制作的舞劇《雷雨》在話劇《雷雨》劇本發(fā)表90周年之際首演。今年,該劇經(jīng)過再度打磨后開啟全國巡演。話劇《雷雨》的情節(jié)敘事和人物關系早已被大眾熟知,作為改編自這一經(jīng)典的作品,舞劇《雷雨》中仍透出頗多新意。
該劇的“新”首先在于對原作中的主要角色都有濃墨重彩的刻畫。舞劇以全本、全角色的形式創(chuàng)排,通過各自的獨舞詠嘆對人物進行了細膩且深入的描摹,引導觀者體察每一個角色的情感特點。如周樸園的姿態(tài)沉穩(wěn)并始終保持重心下沉,是對其作為封建大家長的專制與虛偽的外化。他面臨家族崩塌時的獨舞段落以連續(xù)的旋轉(zhuǎn)動作,暗示人物內(nèi)心掙扎。蘩漪蜷縮的“貓式”身體語言,賦予了角色壓抑與反抗的雙重張力。周萍纏繞的手部動作體現(xiàn)出他困獸般掙脫不開枷鎖的人生境遇……每個人物以自己為扭結點的同時,又相互闖入了彼此的情感空間,共同鳴奏了命運的交響。除了八位主要人物,貫穿全劇的還有“伊卡洛斯”。伊卡洛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,有一對蠟封的羽翼,因得意高飛時雙翼上的蠟被太陽融化而跌落水中喪生。這一角色的設置,既呼應了曹禺在《雷雨》自序中談到的:“在這斗爭的背后或有一個主宰來使用它的管轄。這主宰,希伯來的先知們贊它為‘上帝’,希臘的戲劇家們稱它為‘命運’,近代的人撇棄了這些迷離恍惚的觀念,直截了當?shù)亟兴鼮椤匀坏姆▌t’”。這一角色設置在舞劇中搭建起中西悲劇美學對話的橋梁。
在結構上,舞劇《雷雨》則有兩重“新”。一是以“侍萍視角”統(tǒng)領全劇,串聯(lián)起八位角色交織的命運。不同于以往對蘩漪這一人物的聚焦,舞劇《雷雨》將魯侍萍推至舞臺中心。序幕開篇便是魯侍萍獨自坐在平衡木上,隨著人物逐個上場,蹺蹺板開始搖擺,命運的天平開始傾斜。八位主要人物同臺共舞,他們看似隨機的身體互動,卻隱藏著深層的秩序,使命運之網(wǎng)在混沌中悄然顯形,直到所有人一個個倒下。正是在這巨大的悲痛中,侍萍孤獨地佇立凝眸,開啟了一段久遠的回憶……舞劇尾聲,序幕中的“侍萍凝眸”再次上演,這一首尾呼應的回望動作構建出一種宿命的輪回。其實,侍萍是《雷雨》中人生最有波瀾、內(nèi)心最為豐富的女性角色,她的身上充滿了女性的堅忍。演好這樣的角色,不僅需要演員具有深邃的情感和強大的表現(xiàn)力,更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舞臺經(jīng)驗。飾演者山